湖南日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杨玉捷
“山果”笑了,笑得甜蜜蜜。
这个“山果”,不是冬日里长在山坡上的甜橙,而是怀化乡村的一个小女生。
她叫芳延,沅陵县清浪乡廉家湾的一名13岁的学生。不久前,因家庭突遭变故,芳延无奈萌生退学的想法,一次回家后未及时返校。
不让一个“山果”掉队,去年底,沅陵县教育局局长向阳和县三中校长刘春林直奔她家,帮助解决其困难,让她重返校园。
“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希望。”重拾心爱的书本,小芳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虽是冬季,记者穿行怀化城乡校园,听到许多“山果”变“甜果”的暖心故事。校园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折射出怀化以超常规力度下好教育先手棋,“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定决心和累累硕果。
“为了‘山果’,大家一起加油干”
在怀化采访,记者发现这里的党员干部都有一种浓浓的“山果”情愫。
2017年9月4日,一篇网络文章引起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的关注。文章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姑娘“山果”卖核桃,早早挑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读罢此文,彭国甫心情十分沉重,感慨万千连夜撰文,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题为《为了“山果” 大家一起加油干》的倡议书。
一书激起千重浪。倡议书在怀化各界引起热议,经过大讨论,怀化上下很快形成共识:紧握拳头保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有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让贫困家庭输在起跑线上。
抓责任上肩。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抓教育扶贫,建立“市级推进、县级落实,扶持到校、资助到人”的教育扶贫工作机制,着力解决教育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抓政策落地。怀化先后出台《怀化市教育精准扶贫“643”计划》《怀化市创建全省教育扶贫精准示范区“六个一”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县乡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对教育扶贫工作整体谋划、科学安排、统筹推进。
“我市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全市形成了市、县、乡、村、学校‘五级书记’抓教育的格局。”怀化市教育局局长郑湘说。
为育“山果”,“风水宝地”给学校
“大家的学习环境和城里学校一样好了。”去年秋季开学,溆浦县桥江镇中心小学学生郑惠文走进校园,见到教室、操场、安全饮水设备、师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全面修缮一新,兴奋不已。
受疫情影响,去年溆浦县财政吃紧,但在教育项目方面投资同比增长18.3%。该县建立“乡镇担主责、社会齐参与”机制,发起县乡村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建设竞赛,让全县85所中小学“换新装”。
怀化尽管不富裕,对教育投入却舍得下本钱。
办学质量在怀化市有名的会同一中,条件设施长期垫底。在县财政收入当年只有3亿多元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停掉所有楼堂馆所,投入2.5亿元启动县一中的搬迁新建,该校现已成为县城建筑地标。
位于县城黄金地段的一中原址,成了开发商的“风水宝地”。如果拍卖,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可能以亿计。出人意料的是,县里决定县三中迁入原一中校园,三中的校园腾给林城镇中学。
“近几年,在‘化债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怀化停掉了一些投资项目,但教育项目不减反增。”怀化市委副书记、市长雷绍业自豪地告诉记者,怀化最美的风景在校园。
2016年至2020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947所,其中,新建芙蓉学校16所,10所投入使用;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3.27万个,全市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使城里不再“挤”、乡村不再“弱”。
怀化市“富教育”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5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走出大山,考上心仪的大学;7000余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